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 《深入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
政策咨詢熱線:157-2334-8380(微信同號)
近日,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廳、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深入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深入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全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論述和對重慶所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將我市建設成為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堅持穩進增效、除險清患、改革求變、惠民有感工作導向,以數字化變革為引領,優化制造業產業體系、發展動能、市場主體、組織方式和空間布局,提升產業生成能力、產業迭代能力和產業把控能力,推動制造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重慶制造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較快增長,為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夯實產業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2027年,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實現以下目標:
——規模能級實現新突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邁上4萬億元臺階,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至28%,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
——創新賦能實現新突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超800億元,投入強度提高至2%,有研發機構、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分別提高至40%、60%,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至50萬元/人,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提高至92以上。
——結構優化實現新突破。“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初步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提高至36%、22%,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提高至40%。
——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新突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2年累計下降13%,二氧化碳排放的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
——空間布局實現新突破。全市制造業協同聯動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渝西地區成為全市先進制造業發展新高地。產業園區經濟發展主戰場地位更加鞏固,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占全市的比重提高至90%,單位工業用地產出提高至75億元/平方公里。
——企業主體升級實現新突破。年營業收入超千億元、過百億元和上市工業企業分別增加至5家、50家和100家,實現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四個“倍增”,四類企業分別增加至30家、500家、1.27萬家和8.6萬家。
三、加快構建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
(一)聚力打造主導產業集群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加強整車產能整合,推動整車產能向優勢企業集中、燃油汽車產能向新能源汽車產能切換。加快整車產品結構調整,支持優勢企業打造市場認可度高的產品矩陣。大力發展汽車芯片、汽車軟件、電池、電機、電控、熱管理等關鍵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推動傳統燃油汽車零部件企業加快轉型,構建國內最為完整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體系。加快充換電、加注氫、車路協同、智慧立體交通等基礎設施及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全國領先的應用生態。支持優勢整車企業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促進智慧出行等后市場環節發展。
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引導品牌商和整機制造企業加大中高端計算機、智能手機在渝布局力度,做優做強兩大地標特色產品。加強服務機器人、服務器、物聯網設備、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等新型智能終端產品培育,豐富電子終端品類。實施化合物半導體、車規級芯片、柔性面板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提升特色工藝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領域核心競爭力。加快印刷電路板、傳感器、被動元器件等電子元器件發展,構建更為完整的電子元器件配套體系。
先進材料。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輕合金、優特鋼、精品銅材、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高端合成材料,加快形成一批優勢產品。加強光伏材料、鋰電材料、氫能材料、特種玻璃、特種陶瓷、特種金屬功能材料、特種氣體等產業培育,打造產業新增長點。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優化基礎材料領域布局,有序開展低效產能整合,提升前端支撐能力。
(二)升級打造支柱產業集群
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加強工業機器人、建筑機器人、數控機床、智能檢測裝備等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研發應用,推動關鍵技術產品與智能制造協同發展。推動傳感器件、通信模組和控制系統在各類裝備整機上廣泛應用,培育成套裝備新優勢。實施“整機+零部件”雙提升行動,推動齒輪、軸承、模具、連接件、密封件等裝備基礎件升級發展。
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加強高標準種養殖基地建設,積極構建大宗農產品集散、交易及配送體系,豐富高品質原料供給。加強現代加工技術研發,促進加工環節減損增效,打造糧油、肉蛋奶、果蔬、休閑食品、預制菜、火鍋食材、中藥材等標志性加工鏈條,做強做大中高端白酒產業。加強風味保留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意設計,培育一批“小而美”的美食工業化新品類、新產品。
軟件信息服務。深入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加快創建中國軟件名城和中國軟件名園。發揮軟件重大項目引領作用,推動軟件開源生態建設。加強工業軟件、汽車軟件、重點行業應用軟件等技術產品研發,豐富軟件信息服務產業體系。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研發應用,提升軟件定義與服務增值能力。
(三)創新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新型顯示。推動現有面板產能釋放。加快Mini LED(次毫米級發光二極管)面板/Micro LED(微米級發光二極管)面板項目論證實施,構筑下一代平板顯示先發優勢。以面板為引領,帶動上游光學材料、玻璃基板和下游顯示模組、顯示器件等協同發展。加強超高清視頻與內容企業引育,推動“硬件+內容”一體化發展。
高端摩托車。加強新能源摩托車及大排量巡航車、賽車、越野車等中高檔摩托車產品研發,重構摩托車產品體系。大力發展適配高端摩托車的高端車架、電驅動、調速控制等關鍵零部件,完善本地配套體系。
輕合金材料。加強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等輕合金技術研發,鞏固提升航空航天用材等領域競爭優勢,擴大適配交通裝備輕量化等量大面廣需求的產品供給,快速壯大產業規模。以提升精密加工能力為牽引,促進冶煉環節發展,增強上游材料供應保障能力。(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
輕紡。順應新消費趨勢,加快培育體育用品、戶外休閑用品、適老用品、個護美妝、產業用紡織品等新興消費品。推動造紙與紙制品、竹制包裝、日用塑料、日用玻璃、日用陶瓷等行業加快綠色化轉型步伐,建設綠色包裝制品生產基地。大力承接國內外服裝服飾行業訂單。聯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打造一批富有重慶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
生物醫藥。圍繞抗體、重組蛋白及偶聯藥物、多肽藥物、細胞基因治療藥物、疫苗、血液制品等重點領域加大創新投入,推動一批重點產品獲批上市。圍繞急性傳染性疾病及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一線用藥需求,加快發展基于新靶點和新作用機制的化學創新藥、高質量仿制藥、高端制劑及臨床短缺藥物。大力承接原料藥產業轉移,做強特色原料藥和輔料。抓牢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推行契機,發展壯大藥物研發及生產外包(CRO、CMO、CDMO)等業態。
新能源及新型儲能。大力推動電化學儲能技術產品的發展與應用,積極爭取在機械儲能、儲熱(蓄冷)等技術產品領域取得突破,做大儲能產業規模。加快風力發電機組、智能變壓器、智能開關柜等產品迭代,增強競爭優勢。加強工業副產氫利用技術研發,積極培育太陽能光伏、抽水蓄能水輪機、氫氣制備與儲運等技術產品,豐富產業體系。加強新能源及新型儲能技術集成應用,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四)培育壯大“新星”產業集群
衛星互聯網。加快衛星通信網絡建設,擴大網絡覆蓋范圍。推動衛星通信技術、北斗技術等多技術融合,部署開展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領域試點示范,孵化商業模式。以商業營運為牽引,帶動低成本衛星、衛星高集成度系統、通信芯片、通信模組等環節發展,延展產業鏈條。推動支持衛星通信技術的通信芯片、通信模組在汽車、消費類電子等產品中植入,擴展應用場景。
生物制造。研究化工原料和過程的生物技術替代路徑,加快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農藥等生物化工產品發展。加強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術、食品生物高效轉化技術等生物食品技術研發,搶占新型食物系統發展高地。做好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等其他生物制造領域研發布局,拓展生物制造產業體系。
生命科學。系統布局腦與類腦科學、細胞免疫、人體細胞重編程、基因組化學合成等領域研發力量,爭取發現若干重大疾病預防與治療新機制。以預防與治療新機制為牽引,貫通基礎研究、臨床醫學研究和產品研究,促進前沿醫療技術轉化與臨床應用,帶動新型藥物、人造器官等產業發展。
元宇宙。加強人機交互、先進計算等技術研發,加快交互終端產品發展,突破人機交互瓶頸,增強人機交互體驗。加強三維圖形圖像引擎、數字建模、數字設計等數字工具研發,做好IP培育和保護,繁榮數字內容。探索交互技術在工業、商業、文旅、醫療等領域應用場景,培育行業級解決方案。
前沿新材料。加快氣凝膠、石墨烯、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等產業化、商業化步伐,促進超材料領域發展。加強第四代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智能材料、新型超導材料、新型儲能材料等研發布局,爭取形成一批具有廣泛帶動性的創新成果。
未來能源。加強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發電、風電等研究,促進新型能源技術發展。積極布局綠色高效石化能源開發利用產業,探索布局光解水制氫、熱化學循環分解水制氫等氫氣制備“新賽道”。大力發展能源系統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密切跟蹤新一代核電技術、下一代太陽能技術發展。
高成長性產業。聚焦細分領域,突出專業化、區域化發展路徑,培育壯大功率半導體及集成電路、AI及機器人、服務器、智能家居、傳感器及儀器儀表、智能制造裝備、動力裝備、農機裝備、纖維及復合材料、合成材料、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等一批高成長性產業集群,進一步豐富全市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
四、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
(一)實施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貫通行動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各類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加大企業研發總部引育力度,支持優勢企業或轉制院所牽頭建立法人化運行的新型研發機構,培育更多產業科技創新節點。支持領軍“鏈主”企業聯合行業上下游、產學研力量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構建以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為導向的創新聯合體,打造以企業為主體、沿產業鏈布局、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以打造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為引領,聚焦制造業基礎領域和重點產業鏈關鍵環節,定期發布技術需求目錄,針對性部署一批重大(重點)科技專項,推行定向委托、“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建立健全責任制和軍令狀制度,加快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到2027年,全市累計新建企業牽頭的各類市級科技與產業創新平臺300個以上,制造業領域累計取得50項以上填補空白、引領未來的重大科技突破。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瞄準產業未來發展方向,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研發,支持優勢企業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一條龍”推進原創性突破、應用性轉化和規模化量產,從源頭拓展產業新領域、開辟產業“新賽道”。加強全球科技成果捕捉,加快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加強孵化器、眾創空間、技術交易市場、專利導航服務基地、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技術創新服務機構引育,推動組建國家技術轉移成渝中心,打造金鳳科創園等科技服務業集聚區,構建“點、線、面、網”科技成果轉化網絡。做優做強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實施“產業研究院+產業基金+產業園區”科技成果轉化路徑試點示范。定期發布創新應用場景和城市機會清單,暢通“應用—反饋—迭代”成果轉化循環,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到2027年,全市累計推廣應用技術成果500項以上。
(二)實施優質企業集聚培育行動
引育更多領軍“鏈主”企業。全面加強央地合作,爭取中央企業更多重大生產力在渝落地。開展招大引強專項行動,吸引更多制造業領域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等來渝布局。實施領軍“鏈主”企業跨越發展計劃,對納入跨越發展計劃的領軍“鏈主”企業實施“一企一策”扶持,支持企業擴大在渝投資,鼓勵企業有效對接和利用全球資源,通過兼并重組、資本運作、戰略合作等方式沿產業鏈上下游加強資源整合,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生態主導力,加快向世界一流企業邁進。
推動中小企業梯度成長。建設一批配套服務齊備、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中小企業生態家園,為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發展空間,促進生成更多中小企業。實施“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梯次培育計劃,加快形成一批支撐全市制造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后備力量。搭建集合技術研發、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發展、融資等服務的中小企業服務資源池,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優質中小企業開放,促進中小企業沿創新型—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道路成長壯大。支持各類中小企業創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
促進各類企業協同發展。深入推進“大手牽小手”行動,優化升級“渝企零距離”供需對接平臺,定期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對接活動,促進就近充分配套。實施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伙伴計劃,鼓勵龍頭企業對上下游企業開放資源、建立穩定合作關系,構建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協作生態。堅持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深化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市屬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領域集中,毫不動搖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積極爭取先進制造領域外商投資,促進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
(三)實施重慶制造提質增效行動
優化產品品類。支持企業梳理現有產品類型,整合淘汰市場認可度不高、性能類似產品,優化完善主干產品體系。引導企業面向新場景,大力開拓現有產品新市場、新用途。引導企業建立新產品儲備一批、在研一批、上市一批滾動開發機制,加快新產品上市與現有產品迭代。支持企業深度挖掘用戶需求,開展個性化定制與柔性化生產,提升差異化產品供給能力。支持企業強化專利創造與儲備,提升產品定價權。到202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提高至30%。
提升產品質量。支持企業、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等積極參加各類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加快重點領域標準制定修訂步伐,擴大先進標準供給,發揮市場標準強質量的作用。推動企業廣泛開展質量攻關、質量改進、質量發明等創新活動,加快破除質量提升瓶頸。引導企業面向國外先進標準開展對標達標行動,推動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發展,支持企業爭創中國質量獎。建立完善企業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制度,加強缺陷消費品召回管理。推動高水平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測量、計量、認證、檢驗檢測能力。
培育知名品牌。推動企業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加大品牌建設投入,開展品牌創建活動,提高研發、設計、制造、營銷、服務等環節綜合能力,加快形成一批與消費行為相適應的大眾品牌、優質品牌和高端品牌。支持企業實施多品牌戰略。積極組織相關企業合力打造行業品牌、區域品牌和集群品牌。引育專業化品牌培育和運營服務機構,加強品牌理論、價值評價研究,提升品牌運作能力。統籌推進商標、老字號、專利、著作權等保護工作,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等違法行為。
深化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培育更多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設計研究院,打造一批工業設計生態家園,加快建設工業設計示范城市,積極創建世界設計之都,更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積極發展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現代物流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提升先進制造業發展所需服務供給能力。引導制造企業增加服務要素投入,布局新零售渠道,加快由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與增值服務轉變,重塑企業盈利結構。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培育壯大共享制造、設備健康管理等業態,支持平臺企業通過反向定制等方式帶動制造企業發展。到2027年,全市累計實施100個以上服務型制造試點項目。
(四)實施全面數字化轉型行動
推動產業治理數字化。依托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底座,融合貫通基礎設施、數據資源、能力組件、業務應用四層體系,打造數字經濟系統,全面提升制造業整體智治水平。圍繞構建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目標任務,建設“產業大腦”,面向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數字化轉型、企業精準服務等重大場景打造一批“三融五跨”重大應用。到2027年,全市累計形成10個具有全國引領性和重慶辨識度的重大應用。
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深入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支持制造業企業加快關鍵工藝設備更新換代,深化數字化裝備、信息系統集成應用,以“產線、車間、工廠”為基本單元梯度實施智能化改造,逐步實現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態數字化轉型。加快人工智能、數字孿生、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企業的融合應用,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到2027年,全市累計新建2家以上智能制造“燈塔”工廠、50家創新示范工廠、50家智能工廠和500個數字化車間。
推動產業組織網絡化。加強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擴容升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深化二級節點應用推廣。加強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引育,推動開發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產品和服務,增強對企業的吸引力。支持領軍“鏈主”等優勢企業延鏈部署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產業生態一條鏈、數據協同一張網、應用服務一平臺的“一鏈一網一平臺”賦能生態。推動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分類分級,提升工業信息安全防護能力。到2027年,全市累計建成15個“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范項目。
(五)實施綠色低碳發展行動
深入開展節能減碳。大力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加強對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目標監督管理和技術支持,推動鍋爐(窯爐)煤改電(氣)、重點用能設備升級替代和余熱余壓利用,促進能源消費低碳化。支持企業挖掘管理節能空間,完善能源計量體系,建設重點領域能源管控系統,協同推進用能數據與碳排放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管理。推動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平臺,探索建立園區級、行業級、城市級能源大數據平臺,提升能量流、碳足跡等追溯分析能力。到2027年,全市工業重點領域建成產能全部達到能效基準水平,能效標桿水平產能保持在30%以上。
健全綠色制造體系。加快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建設,探索開展綠色智能工廠試點,積極培育“超級能效”示范工廠、“零碳”示范工廠。推動綠色設計基礎數據庫建設,支持企業選用綠色材料、低功耗零部件、綠色包裝和開展綠色產品自我聲明(自愿認證),發展綠色設計產品。支持優勢企業實施綠色伙伴式供應商管理,將綠色工廠納入合格供應商,采購綠色產品,構建綠色供應鏈。到2027年,全市累計新建200家綠色工廠、50家“綠色+智能”示范工廠、1家“超級能效”示范工廠、1家“零碳”示范工廠和20個綠色園區。
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以綠色化轉型重大項目為牽引,帶動相關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發展,培育壯大綠色產業。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和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企業、園區、產業集群間能源互濟、鏈接共生和資源共享。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加強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引育,打造再生金屬、再生非金屬、再制造、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等“靜脈經濟”產業鏈條。推動工業副產石膏、赤泥、冶煉渣等大宗工業固廢規?;⒏咧祷C合利用,發展工業窯爐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市政污泥、危險廢物、醫療廢棄物等業態。積極推進工業尾氣回收利用。到2027年,全市大宗工業固廢利用率保持在70%以上。
(六)實施產業布局調整優化行動
加快渝西地區先進制造業發展。引導渝西地區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方向,深化與我市中心城區和成都市整零配套,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和全市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輕紡、新能源及新型儲能、高端摩托車等先進制造業集群重要承載區,推動渝西地區先進制造業一體化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優化中心城區制造業功能。提高中心城區產業準入門檻,不再新布局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制造環節、一般性裝備制造基地等功能和設施,逐步疏解相關領域現有功能和設施。推動中心城區加強企業總部、研發總部、結算中心、平臺企業等市場主體引育,加快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整車、軟件信息服務、研發服務等高端產業與價值鏈高端環節發展,在確保制造業規模總體穩定的基礎上顯著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強化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旗艦功能,打造代表全市制造業發展最高水平的“展示窗”和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策源地”。
推動市內其他區縣特色聯動發展。推動涪陵區、長壽區大力發展先進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儲能、化學原料藥及制劑等產業集群,加快承接中心城區整機整裝及配套轉移。推動綦江—萬盛、南川發揮比較優勢,聚焦清潔能源、綠色化工、輕合金材料、新型建材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推動“兩群”地區構建以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為支撐,以特色裝備、清潔能源、綠色建材、輕紡等為補充的產業體系,提升綠色化發展水平。推動區位相近、產業相關的區縣以產業鏈為紐帶深化分工協作,培育形成“長涪墊梁”“萬開云”等若干先進制造業集聚板塊。
(七)實施深化開放合作行動
深度融入制造業國內循環。對接實施好國家產業鏈關鍵環節產能儲備和備份部署,積極承接重大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轉移。全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制造業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重大生產力有序布局,推動科技創新、信息網絡、應用場景等產業配套設施共建共享,合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密切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長江經濟帶其他省份產能和技術合作,提高魯渝對口協作中的先進制造業規模,加強與西部省份能源、資源和產業領域合作。
更好融入制造業國際循環。辦好西洽會、智博會等活動,擴大重慶制造全球影響力。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優勢,以通道沿線國家及地區為重點,接續實施“百團千企”國際市場開拓計劃,支持本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摩托車、動力裝備企業加快國際化、品牌化戰略提升,布局海外業務,形成技術、品牌雙輸出的國際化經營體系;推動智能裝備企業“工程+產品+服務”一體化“走出去”;推動先進材料企業深化資源開發合作;推動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東盟優質特色農產品打造國際合作產業鏈。加快推動自貿試驗區制度集成創新和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創新發展,培育外向型經濟新領域新業態。
(八)實施要素保障能力提升行動
提升金融保障能力。實施企業上市“千里馬”計劃,加快優質企業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完善擔保增信、風險分擔等制度安排,更好發揮政府“橋梁”作用。推動企業加強管理創新和文化建設,優化股權結構,做好各類信息披露,提升資本運作能力,拓展融資渠道。引導私募基金投早、投小、投創新,支持優質企業發展。引導銀行業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采用聯合授信、投貸聯動等方式滿足重大項目、重點企業融資需求,支持圍繞技術改造、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發展創新金融產品,提高中長期貸款占比。支持保險機構擴大對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等創新產品的保險覆蓋范圍。
提升人才保障能力。定期發布制造業人才需求目錄,引導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加快布局契合發展趨勢的新專業與交叉專業。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等共建共享現代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迭代升級市級人才計劃,建立健全以市場主體實際需求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標準和政策導向,推動各類人才政策更多向制造業領域傾斜。完善高層次人才及其家庭成員的配套服務舉措,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向我市集聚,加快引進一批全球頂尖人才。弘揚企業家精神,深入實施新時代渝商培養計劃,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家隊伍。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大力實施“巴渝工匠2025”行動計劃,加大技能人才知識更新力度。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快疆電入渝、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等重大通道和市內電源項目建設,加強新通道和新電源項目論證,提升電力供給能力。深入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鼓勵通過市場化方式降低終端用電成本。推動園區、企業建設光伏等小型分布式電站和分布式電網,運用智慧能源、數字能源技術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加大天然氣(頁巖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力度,推動天然氣(頁巖氣)增儲上量,擴大天然氣就地利用規模。
提升用地保障能力。擴大增量供給,重點區域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工業用地按不低于城市建設用地30%的比例配置。強化存量思維,依法依規盤活利用低效閑置用地。全面推進制造業“畝均論英雄”改革和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推動土地復合利用、空間分層使用、地上地下綜合開發,探索實行產業鏈供地,提升工業用地效率與效益。
五、加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全面領導,發揮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統籌作用,細化明確市級部門責任,嚴格壓實區縣責任,構建跨界融合、高效協同的制造業治理架構,共同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產業研究,根據世界產業技術變革方向以及我市產業發展實際,不斷迭代升級、更新完善全市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強化產業統籌,分區縣確立原則上不超過2個主導產業和若干特色產業,加快編制產業地圖,指導各區縣找準細分賽道,促進各區縣分工協作、特色發展。
(二)優化營商環境。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全面實行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切實做到“清單之外無審批”。推動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常態化,探索開展企業執法監管“綜合查一次”。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迭代優化“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平臺功能,深化實施重慶市服務企業專員制度,全面推進“一件事一次辦”,高效迅捷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落實重慶市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行為清單,促進政企溝通協商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對損害營商環境行為加大督查問責力度,構建政府服務企業、企業依法納稅良性循環。
(三)推進政策集成。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迭代升級助企紓困政策體系,推動各項政策直達快享。優化市級工業和信息化、中小企業專項資金使用方式,提高政策精準性、增強企業獲得感。強化科技、商務、人才等財政專項資金政策集成,促進更多財政專項資金向制造業傾斜。運營好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等政府引導性基金,加快組建重點領域子基金,加強政企互動和市區(縣)聯動,提高基金投向與制造業重點發展方向和重點項目的適配度。落實政府采購中小企業份額預留和價格扣除等政策,逐步提高國有企業采購首臺(套)產品和服務的比例。
(四)夯實園區載體。積極穩妥推進開發區(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園區管理體系。圍繞園區產業方向,適度超前部署標準廠房、廢水集中處理、固廢處置、金屬表面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服務平臺,增強對產業的適配性。合理有序劃分園區內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公共空間,促進產城景融合,構建宜業宜居環境,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加強園區與市內主要交通節點連接通道建設,完善園區物流體系。
(五)強化招商引資。圍繞全市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方向,建立重要產業鏈知識庫,全面理清關鍵環節,指引招商引資方向。瞄準“大終端”“新終端”等引領性環節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強目標企業梳理,做好重大項目儲備謀劃工作。建強招商隊伍,用好資本招商、場景招商、生態招商和平臺招商等手段,提高招商效率。加強招商項目統籌,逐步統一招商政策標準,健全招商項目“首談”“對口”機制,減少招商無序競爭。
(六)嚴格責任落實。建立健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和優質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通過“賽馬比拼”“五色圖”等方式對各級各部門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評估。各級各部門要壓實工作責任,組建專班、落實專人,健全完善目標責任體系,加強督促檢查,形成系統集成、精準施策、閉環管理的工作機制。強化宣傳輿論引導,營造有利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
感謝您關注環紐科技,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重慶最新政策資訊。如有任何疑問或是申報需求,請盡管聯系我們。
環紐科技專業提供各類科技項目申報等服務。我們會針對企業的具體情況,提供產業政策匹配與分析,為企業進行1對1專業指導,全方位輔導,助您提升申報通過率【服務熱線:15723348380】
環紐科技專注于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專精特新申報、
各類科技項目申報、專利注冊申請、軟件著作權登記等服務
詳情請關注環紐官方網站 http://chemfocus.cn/
服務熱線:157-2334-8380
有任何咨詢問題歡迎隨時來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