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企認定 | 最新整理!涼山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條件、材料及獎補政策(中共涼山州委關于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專業代理免費咨詢熱線:157-2334-8380(微信同號)
涼山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是什么?流程怎樣?補貼多少?有想了解的小伙伴嗎?需要就往下文看看吧,環紐小編整理好了相關資料,歡迎有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需求的朋友來電咨詢,專業客戶經理在線為您解答!
涼山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
(一)企業申請認定時須注冊成立一年以上;
(二)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并購等方式,獲得對其主要產品(服務)在技術上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權;
(三)對企業主要產品(服務)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技術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
(四)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
(五)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經營期不滿三年的按實際經營時間計算,下同)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含)的企業,比例不低于5%;
2.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億元(含)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
(六)近一年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七)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應達到相應要求;
(八)企業申請認定前一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重大質量事故或嚴重環境違法行為。
涼山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材料要求
1、《高企認定申請書》(在線打印并簽名、加蓋企業公章);
2、證明企業依法成立的《營業執照》等相關注冊登記證件的復印件;
3、知識產權相關材料(知識產權證書及反映技術水平的證明材料、參與制定標準情況等)、科研項目立項證明(已驗收或結題項目需附驗收或結題報告)、科技成果轉化(總體情況與轉化形式、應用成效的逐項說明)、研究開發組織管理(總體情況與四項指標符合情況的具體說明)等相關材料;
4、企業高新技術產品(服務)的關鍵技術和技術指標的具體說明,相關的生產批文、認證認可和資質證書、產品質量檢驗報告等材料;
5、企業職工和科技人員情況說明材料,包括在職、兼職和臨時聘用人員人數、人員學歷結構、科技人員名單及其工作崗位等;
6、經具有資質并符合本《工作指引》相關條件的中介機構出具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下同)研究開發費用、近一個會計年度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專項審計或鑒證報告,并附研究開發活動說明材料;
7、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包括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
8、近三個會計年度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包括主表及附表)。
對涉密企業,須將申請認定高企的申報材料做脫密處理,確保涉密信息安全。
注意:企業所有申報材料應保證真實有效,一經發現核實提供虛假材料的,自動喪失申報資格,并納入誠信黑名單。
中共涼山州委關于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2021年9月9日中國共產黨涼山彝族自治州第八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
一、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一)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圍繞創新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把科技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發展重要論述,專題部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工作。進入新發展階段,創新是我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涼山建設的動力源泉;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是驅動我州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創新是發揮我州資源優勢,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支撐。全州上下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搶抓戰略機遇,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為一項長期而緊迫的重大任務來抓,推動新時代富民強州再上新臺階。
(二)指導思想。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對涼山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科教興州和人才強州,以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為引領,以強化產業鏈創新鏈融合、鄉村產業振興科技支撐、綠色低碳發展和民生社會領域科技創新為重點,培育創新主體、培優創新平臺、集聚創新人才、優化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示范州。
(三)目標任務。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聚力解決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度不深、創新主體動力活力不足、科技創新平臺層次不高、創新成果市場化轉化能力不強、創新發展體制機制不活等問題,加快推進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州總體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增幅、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等衡量創新發展的主要指標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積極爭取支持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1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家,創建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或重點實驗室1—2個、省級10—15個,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科技對全州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0%以上,形成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推動發展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邁出新步伐。
二、優化區域創新布局
(四)加快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以園區建設為抓手,圍繞提升釩鈦、稀土、光熱、風能等資源綜合利用科技水平,著力構建以西昌釩鈦產業園區為引領,3個省級產業園區為主體,其余產業園區為支撐的“1+3+N”產業園區體系。西昌釩鈦產業園區重點發展釩鈦、鋼鐵、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產業,會理有色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有色、黑色采選冶煉及深加工產業,德昌特色產業園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釩鈦稀土新材料等產業,冕寧稀土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應用深加工產業,力爭“十四五”末,省級產業園區全部創建省級以上高新技術開發區。會東、雷波、甘洛等工業集中區積極創建省級重點特色園區。支持其他有條件的縣與省級開發區合作建設“飛地”園區。強化攀西經濟區創新合作,全面落實攀西經濟區科技創新合作協議,與攀枝花加強戰略協同、規劃聯動、政策對接、技術攻關,聯合組建攀涼兩地技術轉移戰略聯盟,協同推動科研布局互補、創新資源共享、新興產業互動。實施核心關鍵技術攻堅行動,重點開展鈦釩資源綠色綜合開發新工藝新技術研究等重大科技攻關,力爭“十四五”末,全州釩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47%,鈦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30%,冶煉分離稀土總回收率達到95%以上。
(五)促進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構建以西昌為主引擎、安寧河流域為主承載、輻射帶動脫貧地區綠色崛起的區域協同創新格局。西昌以釩鈦、鋼鐵核心技術開發為載體,打造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以產聚人、以人興城”融合發展綠色城市,構建科技創新策源地、創新人才集聚地、現代產業體系新標桿,建成國家創新型縣(市)。
安寧河流域以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安寧河谷陽光生態走廊建設為重點,構建涼山最具創新活力的經濟高地和轉型升級核心增長極。西昌、德昌、冕寧重點強化戰略資源創新開發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布局發展釩鈦、稀土、裝備制造、先進新材料等產業生態圈,創建全國重要的戰略資源科技創新區塊。會理、會東、寧南推動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創新,實施以企業循環型產業鏈、園區循環型產業鏈為主的循環化改造,布局發展風光水一體化示范、有色新材料、碳中和示范、資源回收利用等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創建全省低碳循環經濟創新區塊。圍繞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推動安寧河流域縣(市)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創建都市田園休閑農業創新區塊。因地制宜布局發展創意農業、陽光康養醫養旅游度假、紅色文旅、“三江”水電公園等,創建全省全域旅游創新區塊。
脫貧地區以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為引領,充分發揮農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構建“農文旅”融合新模式新業態,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科學繁育和規模種植,加快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生產,建設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創新區塊。推動生態旅游產業創新發展,創建一批鄉村旅游創客基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開發休閑體驗農業新業態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建設生態旅游創新區塊。實施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開發,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創意文化街區、民族風情文化博覽園,建設多彩民族文化創新區塊。
(六)加快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實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七大行動”,支持縣域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各縣(市)建設1個以上高品質科創空間,探索“1縣(市)+1產業+1高校+1院所”合作創新模式,圍繞縣域產業重點列出技術需求清單,精準組織科技攻關和技術引進,破解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開展休閑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創新示范試點。實施創新型縣(市)創建活動,培育一批創新型縣(市)、知識產權強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縣。加快小城鎮建設,加強中心鎮培育,建設一批特色小鎮、科技創新小鎮。
三、深入實施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行動
(七)實施傳統優勢產業鏈振興行動。黑色金屬產業方面,加強西昌鋼釩釩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中心建設,引進新設備、新工藝,開發新產品,研究應用高品質板帶材、綠色低碳制造等技術,抓好西昌鋼釩鋼鈦結合可逆式單機架軋機、冷軋高耐蝕涂鍍生產線等項目建設,延鏈發展汽車用鋼、家電用鋼、能源石化用鋼等產品。
有色金屬產業方面,依托中鋁集團、中國銅業成立有色金屬技術創新分中心,加快推進20萬噸陰極銅、鉛鋅礦智能化采選等項目建設,延鏈發展銅材、銅合金、銅箔、鍍鋅材料、鉛鋅電池等系列產品。
綠色建筑產業方面,深入推進綠色建筑、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壯大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產業,在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部品部件生產示范基地、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研發符合技術規范要求的新型墻體、防水密封等新型綠色建材。建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精細化工產業方面,在會東、雷波工業集中區布局磷化工產業創新中心,支持企業運用光電、光波技術和大數據系統工程進行低品位磷礦物理選礦,優化磷酸鐵、磷酸鐵鋰新能源和納米碳酸鈣綠色建材技術,培育發展磷鹽精細化工,開發磷銨、五氧化二磷、氯化高聚物等系列產品,打造新型磷化工基地。
(八)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培育發展行動。培育壯大新材料產業。在西昌釩鈦產業園區、冕寧經濟開發區建設省級釩鈦、稀土產業創新中心,推進釩鈦稀土采選、冶煉、加工、制造一體化,開展全球最大傾翻爐釩鐵冶煉技術攻堅,擴大全流程氧化釩及釩鐵生產線,引進發展釩鋁合金、鈦合金、磁性材料、催化材料等產品,建設國家級釩鈦稀土新材料基地。發展石墨烯、杜仲膠等前沿非金屬材料和高分子、高性能復合材料。
培育壯大風光水儲一體化清潔能源產業。建設涼山州能源創新中心,打造風光水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基地。因地制宜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形成源網荷儲靈活互動、協調互濟的智能電力系統。建設新能源試驗實證基地,推廣“光伏(風電)+”新能源應用模式。推進“三江”流域“風光水”多能互補開發示范,探索生物質能源與氫能源制、儲、運工藝,開展電解水制氫,建設涼山—雅安—成都綠色氫路,打造千億級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創建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
培育壯大裝備制造產業。高標準建設“智能制造涼山實驗室”,推動智能制造和重大基礎設施研發生產,推動西昌鋼釩、江銅稀土、東方電氣等建成省級工程技術中心。依托清潔能源開發多能互補裝備,加快建設年產100萬千瓦主機、葉片和風力電機制造,培育發展光伏設備和組件制造,建設22.5兆瓦風光釩能新能源制造基地。依托水電消納,打造大數據算力硬件設施、電子裝備等制造業。依托礦冶加工發展汽車零部件、礦山機械、工程機械設備制造,打造全省能源礦冶裝備制造基地。
培育壯大生物制藥產業。建設涼山州生物醫藥產業創新中心,攻關山葵、蟾蜍等科學種養殖和綜合利用技術,做大做強彝藏中成藥、中藥飲片等特色產品,打造集新藥物研發、中醫藥提質、醫療器械和生物醫用材料一體的特色產業創新集群。
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產業。推進涼山州大數據產業園區、攀西大數據中心、涼山移動大數據中心建設。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重點產業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實施智能制造行動,發展“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推進數字政府、數字貿易、智慧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建設覆蓋“5G+千兆光網+衛星網+物聯網”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體系。
(九)實施現代服務業產業鏈提升行動。加快數字文旅產業發展。豐富數字旅游產品供給,建設一批以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脫貧奔康為主題的數字文化博物館群落。建設航空航天、水電科技虛擬科教園,引導非遺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等開展云展覽、線上演播,將西昌旅游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園創建為省級特色園區。優化智慧旅游服務供給,強化大數據技術在精品路線規劃、旅游監管等方面的運用,建立智能旅游管理平臺,研發多語種旅游導航系統,全域開發鄉村旅游住宿智慧物聯管理服務系統和平臺。
加快商貿消費產業發展。實施消費新地標打造、消費品牌矩陣培育、數字消費創新引領、消費促進機制協同保障“四大工程”。在物流節點鄉鎮和大型集中安置點規劃建設一批農貿市場、農產品交易中心(平臺)和“微型商貿綜合體”。引進國內知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臺,培育機械裝備、綠色建材、金屬制造等大型專業市場群。打造農村電商多元化供應鏈,推動“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強化云會展、云娛樂、定制消費等業態培育。
加快現代物流產業發展。依托“四橫七縱”高速公路規劃,打造以西昌市綜合物流園區為主導,4個區域性物流中心為支撐,各縣物流中心和交通節點互聯互通的“1+4+N”物流體系。推動省級物流園區創建,依托青山機場建設空港物流園區,優化提升制造業、電商快遞、應急物流等專業物流,打造區域性物流總部經濟高地、智慧物流信息高地和城市生活物資集散中心,建設川滇結合部重要的區域物流樞紐。
加快現代金融產業發展。探索構建科技金融新體系,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引進更多銀行、證券、保險、融資租賃等機構入涼,發展金融外包、金融租賃、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業態。實施科技創新創業企業股權投資,對科技信貸實行專業化經營。
四、強化鄉村產業振興科技支撐
(十)加強農業科技平臺和園區建設。圍繞打造安寧河流域國家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發展壯大特色農業,創建1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5個全國鄉村產業振興幫扶示范基地。以縣(市)為單位引進建立1個以上科技創新聯盟和農業科技幫扶中心,建設“一縣一業”示范縣、“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打造一批省級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創新發展“1+11+N”農業園區(即以安寧河流域6縣市為主體打造1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帶動11個脫貧縣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全州創建N個現代農業園區),加快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建設,推動成都·大涼山農特產品加工貿易園區創建省級開發區,到2025年,建成8個十億級、6個百億級以上農業產業集群,200個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0個以上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綜合產值突破千億元。
(十一)構建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格局。優質糧食產業方面,實施馬鈴薯主食化開發戰略,建設專用商品薯基地,延鏈發展全粉、糕點等特色主食,打造馬鈴薯產業鏈。發展“以蕎養茶、以蕎增糧、以蕎促旅”模式,引進燕麥先進培育方法和優良品種,創新開發苦蕎燕麥酒、茶等主糧食品和保健醫藥,打造蕎麥燕麥產業鏈。
特色種植產業方面,建設國家級優質煙葉技術中心,推動煙草“代加工”轉變為“注冊加工”,加快會理、會東、德昌煙葉復烤深加工基地建設,夯實全國重要的戰略性優質煙葉基地,打造特色優質煙葉產業鏈;發展冬春早市商品蔬菜、高山夏秋綠色商品蔬菜,建設現代設施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基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輸出基地,打造錯季蔬菜產業鏈;實施桑蠶“種子工程”,培育發展桑果汁、絲綢家紡等新產品新產業,建設中國蠶桑繭絲優勢區,打造蠶桑繭絲產業鏈;建設全國石榴良種繁育中心,研發生產石榴飲品等特色產業,建立石榴文化博物館,打造石榴產業鏈;高標準建設現代化農業矮化密植蘋果基地,建設蘋果創新中心,打造蘋果產業鏈;因地制宜發展臍橙、芒果、葡萄、藍莓、櫻桃等特色水果基地,研發生產干果、酒飲、食品、醫藥等新產品,打造特色水果產業鏈;建立花卉研發中心,延伸香料、美妝等產業開發,發展花卉設計、花卉衍生品等新業態,打造花卉產業鏈。
經濟林木產業方面,建設大涼山核桃科技園區,深度開發核桃油等食用性產品和裝飾材料等功能性產品,打造核桃產業鏈;發揮“中國—以色列油橄欖國際合作中心”平臺作用,開發橄欖油、化妝品等產品,打造油橄欖產業鏈;創建金陽青花椒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加快鹽源和美姑紅花椒、越西貢椒產業化基地建設,打造花椒產業鏈;建設華山松采種基地,發展華山松子、松針飲品等系列產品,打造華山松產業鏈。
綠色畜牧產業方面,推進草種“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研發舍飼養殖先進實用技術和工藝,新建和改擴建“共享養殖”產業園區和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擴大現代生豬、牛、羊產業園區規模,打造“育種+養殖+屠宰初加工+食品深加工+冷鏈物流+連鎖銷售”全產業鏈體系,建設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產基地。
(十二)實施現代農業種業提升工程。圍繞主要糧食作物和優勢特色作物品種資源,新建5個科研育種創新基地、種質資源保存庫、種質資源圃。推進生物資源區域適應性關鍵生產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創建國家馬鈴薯良繁基地,建設蕎麥、桑樹等良種繁育基地,畜禽蠶蜂(草)良種擴繁場(基地)。深入實施遺傳改良計劃,推動奶牛、肉牛、肉羊以及其它特色草食畜禽國家核心育種場建設。鞏固核桃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建設成果。加快建設西昌現代玉米種業園區,打造國家級熱帶血緣硬粒型玉米制種基地。提升建設國家油橄欖種質資源基因庫,新建西昌油橄欖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發揮好攀西特色作物研究省級重點實驗室平臺作用,培育適合“三江”流域、二半山、高寒地區生產的新品種。制定種源“卡脖子”問題清單,實施關鍵物種種源聯合攻關,培育具有突破性的“涼種”品牌。
(十三)實施現代農業裝備提升工程。編制實施《全州現代農業裝備應用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推廣一批輕簡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機裝備。開展“宜機化”擴面提升和“五良融合”為牽引的全程機械化創建技術集成行動。堅持生態優先,有序發展綠色高效設施農業。推廣攀西地區冬作加工專用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示范,推動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全程機械化,率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一批整體推進示范縣。
(十四)實施現代農業烘干冷鏈物流體系提升工程。在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圍繞水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開展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在馬鈴薯、蘿卜、生姜等耐貯型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地下、半地下貯藏窖或地上通風貯藏庫。在果蔬主產區新建一批配備機械制冷設備的冷庫。以農民合作社為建設主體,在鄉鎮集中連片建設組裝式冷藏庫。鼓勵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大戶就地就近建設核桃無煙烘烤設備。加快生鮮食品配送中心建設,培育140家烘干冷鏈物流運營主體,推動符合條件的冷鏈配送中心創建省級冷鏈物流園區。
五、強化綠色低碳發展科技支撐
(十五)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施礦冶、采選、制造業等領域碳達峰專項行動,推進節能低碳技術研發,開發高碳企業脫碳技術,促進傳統高耗能行業低碳發展。開展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探索建設碳中和技術研究院,推進一批試點示范項目,建設碳中和示范基地。推進電冶結合、電礦結合,促進清潔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在鋼鐵、礦冶等領域推廣智能化技術和設備應用。推進工業企業生產改造和“三廢”深度治理,提高排放標準。開展尾礦、爐渣、廢石等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森林、草原、綠地、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規?;黾犹紖R,擴大用能權和碳匯交易。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加快磷鹽化工、鉛酸蓄電池等產業綠色制造技術推廣,創建一批綠色制造示范單位。推進釩鈦、稀土、有色金屬、繭絲綢等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應用,試點培育循環經濟企業和園區。
(十六)推進生態治理科技發展。圍繞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開展長江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態治理技術應用,爭取建設一批集中連片治理示范點。加快安寧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開展土壤修復治理、二半山綠化困難地區綠化,為大涼山特色農產品食品安全保駕護航。開展高原濕地生態質量監測與評價等關鍵問題研究,探索高原濕地保護修復技術。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推動塊菌等本土特色物種保護開發。開展草地貪夜蛾、南美紅火蟻、紫莖澤蘭、松材線蟲等有害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和利用技術攻關。
六、強化民生社會領域科技支撐
(十七)強化衛生教育事業科技支撐。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建設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示范中心與產業園,構建覆蓋州、縣、鄉三級的區域遠程診療平臺,拓展居民電子健康卡應用范圍。加強重要醫療設備配備,著力提高傳染病、產兒科、腫瘤、心腦血管等??品漳芰搬t學“科、教、研”水平。依托州一醫院新區(涼山州高等醫專附屬醫院)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規劃建設跨區域醫療聯合體、重點??坡撁?、攀西地區衛生健康大數據中心。加強重大疫情聯防聯控,構建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數據交換平臺,加快建設全省區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實施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攻堅第二階段行動,推進艾滋病、毒品禁吸戒治康復、結核病多病同防及血吸蟲病等地方病防治科研攻關。推進公共衛生體制創新,探索慢性病、傳染病“醫防融合”模式,實施“1+8+8”(“1”即州市重大疾病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8+8”即8個艾滋病防治工作重點縣和8個非艾滋病防治工作重點縣,依托縣人民醫院建設的縣級重大疾病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重大疾病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項目,新增一批負壓PCR實驗室,提供從檢測報告、診斷治療到隨訪管理“一站式”服務。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互聯網+教育”模式構建數字教育資源體系,建設“教育鼎興”省級改革試驗區。鼓勵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學科專業建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建設“產、教、城、人”一體化發展的醫教園區。
(十八)強化社會治理科技支撐。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鄉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打造一批智慧樓宇、智慧小區、智慧社區。以易地扶貧、水電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智慧平安社區建設為突破口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完善“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深化“平安涼山”建設,以城鄉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切入點,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大數據建設,加快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和前端感知源建設,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大數據智能應用新生態。逐步實施城鎮公用設施、建筑、電網、地下管網等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完善州縣應急指揮中心,提升災害監測預警、指揮協調、救援處置、災害事故評估水平。構建衛星、無人機、雷達、地面相結合的全域覆蓋災害監測網絡,加強水旱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地震、疫情疫源等智能監測監控、自動預警預報。實施“數字應急”建設工程,加強物聯網、智能輔助決策等高新技術裝備在安全監管、指揮調度等方面的運用,支持災害救援裝備和處置技術的科技研發創新。開展森林撲火人員定位系統、智能頭盔、智能搜救器材等設備研發,利用紅外遙感等技術建立火場監控、指揮作戰等系統,整體提升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和撲救能力。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泛感知網建設,構建“環州防控圈+縣(市)防控圈+鄉鎮防火檢查站+村級防火卡點+林間通道”五位一體的森林草原防滅火防控網。推進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四川基地、中國地震局西昌野外觀測站、地震監測前兆臺站數字化建設,實現地震秒級預警全覆蓋。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需要,支持在線消費、無接觸配送、互聯網醫療等新產品研發、新業態發展。
七、培育建強各類創新主體
(十九)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工程,啟動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培育5家以上國內同行業技術領先企業。建立以股權為紐帶的利益聯結機制,持續開展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帶動培育植根本土的創新型企業。引導組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實施企業創新激勵工程,建立企業研發投入增量后補助政策,鼓勵本地企業將研發投入視同利潤納入績效考核。引導民營企業持續增加創新投入,鼓勵其參與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完善州級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推動科技基礎資源、大型科研儀器和工業設備向企業開放共享。實施孵化器建設工程,推進企業孵化器建設,創建1個國家級、6個省級、11個州級孵化器。建立孵化器行業資源和利益共享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向本地中小微企業開放供應鏈,構建專利池、知識產權聯盟。鼓勵孵化器建設集科技研發、中試生產和經營場地、檢測認證、財稅金融、科創基金、營銷推廣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
(二十)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服務暗物質、核天體物理等前沿科學研究。推動州內高校和科研院所調整優化現有基礎學科專業體系,結合全州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需求,開展釩元素應用機理、新能源存儲技術、農作物基因功能挖掘、中(彝、藏)藥資源藥用機制、地質災害形成機理和預警防治、彝漢彝英語音互譯等應用基礎研究。提高財政資金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比例,對支柱產業的基礎研究項目給予穩定的專項經費支持,允許州內科研院所參照省級科研院所管理辦法,從基本科研業務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經費,用于獎勵科研人員開展基礎研究。持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建立適應本地科研行業特點的經費、編制、人事等管理制度。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設立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構高效、用人機制靈活的新型研發機構,實行市場化導向的綜合預算管理和績效評價。健全以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州級重大科技任務機制。
八、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
(二十一)完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整合全州技術創新交易資源,建設涼山技術成果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加強技術合同和科技成果規范管理,依托州級科研院所建設成果轉化與技術交易中心。完善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攀西分中心平臺服務功能,建設涼山州知識產權服務促進中心,提升技術集成服務能力。強化科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引進優質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形成覆蓋產權界定、評價評估、流轉交易等全鏈條的服務體系。加強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批技術經紀人、科技咨詢師。
(二十二)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設立科技成果轉移機構,支持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機構能力建設和人員獎勵。鼓勵企業和技術發明人通過轉讓許可、技術入股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及產業化。提升四川省技術轉移涼山中心服務能力,建設國內先進水平的信息資源、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服務機制。推廣“天府科技云”服務模式,提升產業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能力。
九、構筑民族地區創新人才聚集高地
(二十三)大力集聚創新人才。分層分類編制重點產業、重點領域人才發展規劃,定期開展人才需求預測,動態發布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和人才地圖。持續推進“千名英才·智匯涼山”引才行動,完善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一事一議、一人一策”支持辦法。實施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行動,主動引進一批“候鳥式”人才。建立涼山籍優秀人才信息庫,回引優秀人才到涼山創新創業。實施重點產業人才集聚工程,對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科技平臺和單位給予人才計劃配額。支持產業園區和大型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科研工作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人才平臺,吸引高層次人才及團隊來涼創新創業。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儲備,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引人用才,結合涼山實際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加大安寧河流域縣(市)與脫貧縣人才交流力度。加強人才對外開放合作,與佛山、寧波、成都、攀枝花等地開展跨區域人才協同創新。
(二十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優先推薦重點產業高層次人才申報國家、省重大人才計劃項目,在評選“菁英計劃”入選者、州學術技術帶頭人時給予傾斜。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強化用人單位評價主體地位,有序下放職稱評審權,探索將技術經紀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績效作為職稱(職務)評聘、崗位聘用的重要依據。完善科研事業單位崗位結構比例和績效工資水平核定動態調整機制,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5年內保留人事關系,參與各類創新平臺建設,期滿后自主選擇去留。允許科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以“技術股+現金股”形式持有股權。對有發展潛力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持續給予項目資金支持。
(二十五)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行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推進州內大中專院校和職業培訓學校提檔升級。發揮四川鄉村振興學院涼山分院作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專項培訓計劃,定向培養2500名、在職培訓6.5萬名、招錄招聘1.3萬名鄉村振興人才。開展緊缺專業人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技術骨干頂崗鍛煉、研修培養行動。常態化開展四級聯考,用活人才專項編制和特設崗位,加大人才引進、定向培養和基層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支持基層滿編運行。改進基層事業單位人員招聘方式,對教育、衛生、農業和文化等領域新招聘人員實行“縣管鄉用”。采取預留編制、提供崗位等辦法,鼓勵援涼干部人才志愿扎根服務涼山。實施勞務技能專項培訓行動,采取“訂單+定向培訓+定向輸出”模式,對脫貧勞動力實施全覆蓋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實施農村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明星和鄉村文化旅游能人扶持計劃。
(二十六)提升創新人才服務保障水平。設立高層次人才引進基金,建立高層次專家人才來涼合作交流聯系服務機制,將高層次人才納入州、縣(市)智庫建設。完善本地創新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建立完善優秀人才參政議政、決策咨詢等制度機制,完善重大發展規劃決策預先征求智庫專家意見制度,優先推薦高層次人才擔任“兩代表一委員”。加大人才發展資金投入,將人才安居工程、人才服務中心納入重大建設項目規劃。探索州市共建“人才展示服務中心”,打造“涼山人才周”活動品牌,建立全州人才綜合服務載體。做深做細人才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科研人員維權援助機制,建設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培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落實“天府英才卡”制度,升級“涼山英才卡”服務功能,完善并落實人才安居就醫、子女就學、家屬就業、金融信貸等服務措施,探索人才“一站式”綜合服務,營造拴心留人的創新創業環境。
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
(二十七)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轉移、重大創新平臺建設、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財政投入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競爭性經費與穩定支持經費相協調的機制,綜合運用后補助、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試點推行科技創新券等方式,引導企業和社會增加研發投入。發揮財政科技資金撬動作用,實施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應用獎補等政策,強化政府采購政策對產品創新、增值服務和示范應用等環節的激勵約束,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基金作用,適當提高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投資失敗容忍度。
(二十八)落實創新稅收優惠政策。全面落實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發揮稅收優惠政策對創新的促進作用。落實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按15%稅率減征企業所得稅政策,對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企業,一次性給予20萬元獎勵性后補助資金。對創新型企業符合條件的資本性支出,允許在支出發生當期一次性稅前扣除或加速折舊和攤銷。用好省“征納互動平臺”,加強稅收優惠政策宣傳解讀,拓展“非接觸式”辦稅繳費服務,提升各類創新主體辦稅便利度。
(二十九)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創新創業。鼓勵銀行機構積極運用再貼現、再貸款等專項工具,加大綠色金融和清潔能源貸款投放。支持銀行創新“債權+股權”“銀行+創業投資”等模式,設立研發貸、成果貸、人才貸等信貸產品,探索創新型企業輕資產融資模式。鼓勵銀行實行差異化考核,適當提高創新型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探索構建“銀行+政府+擔保+保險+創投+科技服務中介”科技金融體系,提供一攬子綜合化、專業化金融服務。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融資體制機制,加大知識產權質押貸、應收賬款質押貸、信用貸、履約保證保險貸等信貸力度。拓寬創業擔保貸款支持范圍,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軍人自主創業或創辦小微企業的,最高可分別享受20萬元、300萬元額度貸款。
(三十)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搭建政銀企對接合作平臺,推進創新型企業貸款流程簡化、增量降費,提高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可及性、獲得率和便利度。鼓勵科技主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前瞻性介入,分行業、差異化完善科技金融對接機制,推進實驗股權、研發費用和智力資本化,允許科技企業實行“同股不同權”治理結構。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在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在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統籌上級補助和州、縣(市)投入,設立涼山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專項資金,加大對創新型企業上市、進入更高層次資本市場的獎勵力度。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引進私募股權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方面創業投資機構來涼山設立分支機構。推進科創企業金融服務“星辰計劃”,做優風險投資和產品服務。
十一、深化體制機制創新
(三十一)積極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推進科研院所管辦分離,推動科研院所去行政化。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自主決策和市場化定價機制,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負面清單。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依規探索開展科技成果持股改革試點。健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轉化服務方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入股參與股權分紅。
(三十二)持續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改進科技項目組織方式,實施“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優化科研經費管理,探索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項目非常規評審評價制,開展“包干制”試點。完善科研財務助理制度,探索第三方代理服務制度。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健全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水平動態調整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推進科研人員減負專項行動,切實減輕經費使用、評價考核、成果轉化等方面負擔。強化科技監督和科研誠信建設。
十二、營造支持創新良好環境
(三十三)加強創新開放合作。精準對接成渝地區科技創新,探索“總部+基地”“研發+轉化”“頭部+配套”等協同創新模式,打造成渝地區科技成果轉化重要承載地。積極融入成德綿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依托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重大實驗室、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等,構建產業創新開發和資源綜合利用協作新體系。依托川滇黔12市州合作與發展平臺,深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社會治理協同推進等方面創新協作。加強與浙江寧波、廣東佛山在釩鈦稀土應用研發、裝備制造、電子產品、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高新產業的深度創新合作,引進科技企業落戶涼山。深化校地、廳州創新合作,積極參加西博會、科博會等活動,創建涼山博覽品牌,促進科技創新交流。支持有條件的優勢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和產業創新協作。
(三十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圍繞支持創新驅動優化營商環境,在優化政務服務、凈化市場環境、加強法治保障、營造創新氛圍等方面健全優化政策,創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深化“一網通辦”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各類創新主體辦理證照、稅務、社保等開設“綠色通道”。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阻礙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完善企業產權保護機制,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充分保障知識產權主體競爭優勢。健全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培育形成鼓勵創新、尊重創新、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
(三十五)完善盡職免責的容錯機制。遵循科技創新客觀規律,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針對不同創新主體、類型和情形,依紀依規依法研究制定創新活動容錯糾錯清單。加強紀檢監察機關和科技、財政、審計等部門溝通協作,建立科研項目監督、檢查、審計信息共享機制,為推動創新發展解壓松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
(三十六)培育崇尚科學的創新文化。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長征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傳承“兩彈一星”精神、三線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計劃,增強全社會創新意識。設立“涼山創新獎”,對科技創新中表現突出的企業、平臺、企業家和科研人員進行獎勵。推進學校創新教育教學改革,引導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發揮科協和科技社團作用,推動科普社會化。推進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科普資源開發共享。
十三、加強黨對創新發展的全面領導
(三十七)強化組織領導。全面落實州委、州政府領導和組織創新發展的主體責任。健全完善創新發展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構建“領導小組+專項工作組”組織體系。整合優化相關議事協調機構,組建州推進創新發展領導小組,由州委、州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加強對創新發展的統籌領導。領導小組下設若干專項工作組,加快創新領域重點改革工作。
(三十八)強化考核激勵。建立以創新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提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等創新指標考核權重。加強統計監測,根據縣(市)發展重點任務,差異化設置并動態調整創新發展考核指標,建立全州科技創新主要監測指標定期通報制度。把科技創新工作納入縣(市)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范疇,適當加大指標權重。對實施企業研發投入財政后補助政策的縣(市),州財政給予激勵。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創新激勵考核機制。
(三十九)強化政策落實。制定實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配套出臺《涼山州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及時按程序修訂或廢止現有不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政策文件。新制定規范性文件,把是否制約創新發展作為審核內容。加大干部培訓力度,增強組織和推動創新發展的專業本領。加強監督保障,突出政治監督,以清單制管理為抓手,定期開展專項督查,確保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涼山全面落地落實。
好了,本期文章政策資訊就介紹到這里啦,希望對您有幫助!看完之后還有其他不明白的或者政策指導,可以直接致電咨詢或者添加微信,政策小編隨時為您解答。
環紐科技專業提供各類科技項目申報等服務。我們會針對企業的具體情況,提供產業政策匹配與分析,為企業進行1對1專業指導,全方位輔導,助您提升申報通過率【服務熱線:15723348380】
環紐科技專注于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專精特新申報、
各類科技項目申報、專利注冊申請、軟件著作權登記等服務
詳情請關注環紐官方網站 http://chemfocus.cn/
服務熱線:157-2334-8380
有任何咨詢問題歡迎隨時來擾!